UGlee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电工,转他的两篇文章如下:
大家都消消气,我说说我知道的情况,久远的记忆未必准确,欢迎知情人士釜正。
我从小在东北长大,90年离开东北去南京读书,之后也经常回家,这种情况持续到2000年前后,再以后就很少回去了。
我生活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齐齐哈尔市当年号称七区九厂十一县;工厂很多,很大,都是重工业;富拉尔基两个电厂,一个化工厂,一个北满特钢,一个重型 机械厂,其他还有水泥管厂、玻璃厂、纺织厂、富钢等等小厂,就不算进去了;市区还有两个机床厂,一个车辆厂(火车),一个和平厂,一个建华厂,据说一个是 造炮的一个是造炮弹的。
席卷齐齐哈尔的下岗潮早在80年代末期就开始,在90年代-2000年达到高峰,之后怎样我就不熟悉了。
要说惨呢,确实挺惨的;故事非常多,黑社会的白社会的灰社会的。上岗工人的工资都非常低;下岗的就更不要提了;治安变得很差,工厂的厂房附近开始有人种 地,当然,还得有人看守。至于劫道者不劫本厂职工、警察救济抢劫犯、盗亦有盗、逼良为娼之类的感人故事,我就不在这里讲述了,听的麻木了。除了催泪没别的 效果。
我想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东北的下岗群体不能够象南方这样自谋生路,至少不能大范围如此;二是把东北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环境下和南方的变迁的比较。
第一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东北的工业的历史形成,人员来自哪里,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齐齐哈尔的大工厂大多在1957-1960年开始建设,大多是年轻的移民,这些人——譬如我的父母,都是农村的孩子,解放后被送到学校速成,然后投身国家 的工业建设。在那个年代,东北的人口流动范围非常大,工业化的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农业人口成为工业人口,并不意味着他们那一代人象今天的大学生一样受到 过系统的教育。事实上,他们更多受到的是职业培训,原来是干农活的农民,现在成了工厂里的工人,而且你千万不要一提到工厂就想到现代生产线上的种种,不是 这样的;工厂很脏、很累、很苦、和很危险;那些下了班之后很水灵的女孩子,上班的时候你可能很难认出他们——和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矿工差不多。
第一代共和国工人,他们的后代,并没有在知识水平上比他们的父辈有多大程度的提高;很多人在小学毕业之后进入的是技工学校、或者初中之后进入职业高中,最 后进厂;他们认得图纸,识得数字,甚至可能在火热的气锤上轻轻一推——你等那加工件儿凉下来的时候用卡尺量一下,发现和图纸的差别只有正负一丝;但是如果 你想让他去开个淘宝店,这事儿他可能万万搞不定,电脑就不会用啊~
简单的说,这种工人和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或者20世纪,福特先生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从小到 大生活的空间非常有限,工厂、家,两点一线,就是这样简单的生活;你听赵本山说去铁岭旅游是个笑话?那你是幸运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一本正经的说这个 事情。
东北的很多城市,工厂几乎是城市的主体,你在Google地图上看富拉尔基,如果把几个工厂的厂区和职工住宅区都刨了,城市大概只剩下一两个公园儿了。所 以工业就是这个城市的生活主题。整个城市里的商业人口,在那时候是非常少的(现在也许会稍微多一些);你可能在生活中能遇到售货员,但是很少见到商人—— 如果小饭店和烟酒食杂店的小老板不算在内的话;富拉尔基只有三、四个稍微有点儿营业面积的商场,工作日很冷清,因为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整齐画一的进厂上班和 下班。周末人多一些,可除了日用品又有多少东西需要添置呢?大概也就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能稍微热闹一番。
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怎么打架斗殴,只是偶尔和同事喝喝酒,抽点儿烟;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向前;有亲戚孩子出生,有同事父母过时,你这样 生活十年,二十年,这个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就那么几个工厂,每个工厂就那么几个车间,你拐着弯的听到了这个故事,认识了那个人,直到你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 木,太阳升起,白云飘过,那叫什么?那叫世界。
但是有一天世界变了。
人的想法是和阅历与知识紧密相关的;你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看过外面的世界,读了书,你会有很多的想法,有很多事情想做,遇到困难有很多的思路,但是你没出来生活过,你什么都不会有,空白。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外国的明星走访一个中国的偏远农村,那个地方的自然条件非常好,但是人们的生活很贫穷;这位女明星对着镜头说,他们过着 一种basic life——我们的中央电视台,虽然没有世界一流的记者,但是有世界一流的翻译人员——字幕打出来是,他们过着简约的生活。
好吧,我跑了题;我们说回这种简单的生活,这种简单的生活不会很容易的被改变;但不是因为他们怕吃苦,他们在身体被7、8百度的炉火映得通红的时候抡上一 天大锤、或者在风雨里湿透了身体挖一天沙子,不会叫一声苦,不会去多要一分钱,甚至不管你给多少钱,给不给钱,甚至不考虑是否会落下一身病、年纪大了躺在 床上是否有人管,他们都不吝力气的去工作。
当然这些字写在这里可能有强烈的个人感情成分,也可能今天的富拉尔基和那个时候已经不一样,至少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不再那样,我也希望如此;但我也毫不掩饰 的表示,我喜欢这些工人,这些没有一点儿心眼儿、简单、质朴、有很好的道德操守、直率、会和你喝酒、喝多了之后会揍你一顿的工人。
对,就写这些就可以了,再写下去我怕会写成长篇。观点很简单:富拉尔基的工人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穷人没有什么区别,非洲的、拉美的、阿富汗的或者 青藏高原的;改变生活不是知识分子动动嘴皮子说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真正为人民着想的领袖、需要一代人和又一代人的血汗,有的人做到了,他就会被人民记 着——而不是被知识分子记着。
第二个问题,更大的尺度上说说变迁。
这个国家的政策经常颠三倒四,你得学会习惯。
在90年以前的富拉尔基,是让富拉尔基人怀念的天堂。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今天开始具有优越地位的上海人,或者大连人——我们说普通人——在70-80年代 的生活水准,是赶不上富拉尔基人的。因为在那个年代,老工业基地是有国家补贴的。粮食就不消说了,付食也非常好,甚至广东的应季水果——也可以由军方的朋 友出面空运过来,但比现在好的地方是他们不是特供高官的,就摆在水果商店的门口卖,譬如荔枝,每人限购半斤。
在一个大家都一模一样的穷的时代,这些特权就构成了一种优越感;而经济层面上,一重和北钢的工资水平,在行业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80-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了,形成一个巨大的转折。在计划经济下被豢养的城市,不再被宠性了。
对全国人们来说,毫无疑问这是公平的;因为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东北的富足很大程度上是其他地区贴补出来的,上海人挤在鸽子笼里生活,东北人没吃过这个苦;长江两岸的人民在某某灾害的年代饿死,东北人也没吃过这个苦。
然后突然政策就变了,落差巨大。于是导致了脆弱的东北人的情绪的巨大波动。
这个问题也要从很多方面看,前面说的摘掉贫穷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眼界,这是其一。
其二,是东北的重工业、老工业是不是市场经济之后最惨的,这也未必,我知道的倾刻,一些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基地的情况还更惨一些,因为重工业么,这个国家 在建设,多多少少有用到的地方,纺织和电子工业有那么一个时期完全被泊来品给冲跨了,其状更惨;就是在富拉尔基,下岗也是从纺织厂开始的。
其三,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流失,很多企业的私有化进程中超低价变卖国家资产,国营企业变成私营,老板赚钱的速度比郭丑丑还 快,但工人什么结果我不说你也清楚了。这些变故最后带来了很多限制级电影素材,刀光剑影、血肉模糊、灭门惨案。。。。。和尚说我写字儿血腥,我就不细写 了,也不是特别有娱乐性——你看前面写的那些简单淳朴的工人,他们作案的时候也是简单淳朴毫不叠荡的。
其四,如果说确实的不公,也有一些,而且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在这点上东北人抱怨国家无可厚非。即使市场经济之后,国家在东北仍然有大量的指令性工程项 目,都是这些工厂自行承担的成本;你看到很多大型项目做的预算里,一些关键部件的价格压得低过成本,是的,不喂米你也得下蛋。当年一重给大秦铁路日本人的 运煤线上干的两个巨型抓斗,厂里亏了1500万,国家没给一分钱——90年代的这个数字,你感受一下。
~~~~~~~~~~~~~~~~~~~~~~~~~~~~~~~~~~
我不想说什么是是非非,这只是一段历史,或者一种现状;我不想展示什么,也不想批判什么,我只是把大脑里的一个片段拿出来用文字还原。
世界很大,时代在向前飞奔,有各种能体验到的生活,各种体验不到的向往,以及各种不曾想到过的东西;对每个人都不同。
幸运的时候可以享受但不必攒攒自喜,被运的时候可以痛苦但不需怨天尤人。
我们都是河里的流沙,可能抓住机会,可能错过机会,但更多的时候身不由己,这就是人生。
我们可能时而宿命,时而和命运拼争,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我们该珍视的是那些真实的体验,而不是知识分子写在书里、高高再上的概念;但是我也不会去说,你太年轻,太幼稚,因为我也是从你那个有冲劲、有愤怒、有音乐和有摇滚的年纪走过来的。
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就是我也想听听你的故事,你像我一样珍藏的记忆,和唏嘘往事,和甜蜜回忆。
你也把它写出来,我们做个交换,好不好?这样我们就经历了彼此的人生。
==================================================================
序
作者:UGlee
学英语快有20个年头了。
从那个扎着马尾辫刚刚从外语学院毕业的年轻女老师一蹦一跳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憧憬有一天能唾沫星子横飞的跟老外神侃,象看鹿鼎记一样翻翻泰晤士报,或者在自由女神的脚丫上题个短诗什么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是一句老话--老话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它一定有道理。
权威教材?我知~~~道。新概念?看过,30年不倒的权威教材。剑桥第一证书?看过,正宗的英国英语,字字珠玑都该背下来。Reader’s Choice?看过,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办法。走遍美国?看过,没白花那100万美刀。
权威字典?我明~~~白。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好!解释精辟,释义比原词还难。Merriam Webster?好!真正的Webster,考GRE必备。American Heritage?好,TOEFL命题的标准参照。Collins?好,从十几家权威媒体杂志的50年语料中萃取精华,真正的环境英语。Longman? 好,2000个字解释所有的词,入门首选。
权威软件?我用~~~过。新东方被单词……轻轻松松被单词……洪恩英语……
涉及如何学好英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你绝对难不倒我,我认识的GRE专家比我认识的GRE单词还要多。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丝毫都不妨碍我学不好英语。
我曾经深信,只要那本权威的教材买到手,我就能学好英语了--现在那本教材就在我床底下的箱子里。
我也曾毫不怀疑,我之所以没学好英语,就是因为没有那本字典--现在有了,Paperback的在书架上,还有电子版的在电脑里。
我知道科技不仅会带来生活的革命,也会带来学习的革命--我在电脑上背单词坚持最久也没有坚持过1个星期。
练武功的人讲究功夫不离手,学英语自然要单词不离身--那个文曲星在没电之后在抽屉里呆了两年,搬家的时候送给隔壁的小朋友了。
现在,我必须痛苦面对的事实是:我的书架上的每一本书,每一部字典,我的电脑里的每个学习软件,电子词典,口袋里的数码玩具,他们的英语水平都比我高得多。
都说和伟人在一起会变得伟大,可是我怎么觉得是因为有了我才显出他们都很伟大呢?
象我这样对如何学好英语如~此有研究、如~此见多识广的人,怎么可能对Supermemo这样的东西感兴趣呢?
没有发音?!没有帕金森记忆曲线?!没有集成权威字典?!没有详细的双语释义?!没有丰富的例句?!没有难度分级?!甚至音标显示都成问题?!你怎么能够让我相信这样没品味的东西能帮我记住单词?
********************
很多年以前,人们也这么看阿飞的刀。
那玩艺也能算刀?两片磨破了皮的竹片夹着一方歪歪扭扭的马口铁皮,把子上铆了两颗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掌鞋钉--看上去切西瓜都很成问题。
很多年以前,是一个崇尚宝器的时代。
那些镶着西域贡来的夜明珠的长枪,那些采自昆仑山的顽石炼出来的铁戈,那些在峨嵋峰吸取日月精华300年的双钩,那些凝着铸剑者的鲜血的宝剑。。。。。。他们的主人都在还没有拔出武器的情况下,明白了刀的真正含义:
刀,只需要够快。
*********************
其实记住单词也是一件足够简单的事情。能重复,就够了。
想想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帝,莫不想有一个好身体,所以遍尝山珍海味,天下美食,但到头来仍然个个逃不过痨病鬼。其实他们蛮应该去乡下看看,看看那些衣不蔽 体的农夫们缘何体魄强健。他可以这样问问那些农夫,“哦。。。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啊。。。嗯。。。很简单的问题啊。。。你们。。。你们吃什么东西吃得身体这 么。。。这么好?”
“废话,吃饭!”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不想让自诩为英语学习专家的你,错过这样一个简单好用的软件。
不过你别指望我能告诉你,Supermemo可以让你100天背下来牛津字典--它只能让你在一年的时间里记住TOEFL和GRE单词。和那些动辄每天 300,500的背单词大牛们的传奇事迹相比,这确实听了让人丧气。我也知道你很想这么风光一次成为众人的口碑,可惜Supermemo帮不了你。。
但是我也知道,你至少下了20次的决心想背下来TOEFL/GRE单词。去年,前年,还有前年的前年,你都这么想过。但是只到今年你还没有真正开始。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愿意试试Supermemo,我打赌明年的这个时候你不用这么想了。
好了,说说Supermemo的特点吧。Supermemo在使用上足够简单。没有进度规划,没有指定任务,不想学的时候就不学,想学的时候你走路也可 以看上两眼。不需要你仔细的研究词的含义,只是简单的让你在英文和中文之间建立一个联系--对,我们就把这种联系称之为“记忆”。
你只需要一遍一遍的看那些单词,Supermemo负责在你忘掉某个单词之前,让它出现在你的眼前。
兴趣来了么?